麻辣烫是哪里的
208人浏览
2025-09-19 12:41:14
共6个回答
相关推荐
更多-
麻辣烫vs螺蛳粉是什么意思 6个回答
-
粉蒸肉下面垫什么好吃 6个回答
-
麻辣烫热量高吗减肥期间能吃吗 6个回答
-
麻辣烫是什么梗 6个回答
-
麻辣烫热量高吗 6个回答
-
麻辣烫不放麻酱热量高吗 6个回答
最新问答
更多-
红烧排骨多长时间就熟了
2025-09-196个回答
-
奶昔小孩子吃好不好
2025-09-196个回答
-
红薯面条含糖量高吗
2025-09-196个回答
-
炒茄子可以放酱油吗
2025-09-196个回答
-
火锅鱼热量高吗
2025-09-197个回答
-
冰冻的粽子要蒸多久
2025-09-196个回答
-
酸辣粉一份多少克
2025-09-197个回答
-
青椒肉丝是用的什么肉
2025-09-196个回答
麻辣烫是中国的一种特色小吃,源于四川和重庆地区,后来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,并成为了受欢迎的快餐食品。麻辣烫的主要特点是辣味浓郁、麻辣相融,口感鲜香麻辣,是一道适合冬季食用的暖胃美食。
麻辣烫的原料主要包括鸭血、豆皮、豆腐干、金针菇、粉丝、莴苣等蔬菜,再加入香菜、花椒、辣椒等调料,熬煮成汤底。顾客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选择添加不同的食材,如牛肉、羊肉、鱼丸、鸡肉等。稍微煮熟后,食材和汤底的麻辣味道会加强,让麻辣烫更加美味可口。
在中国的许多城市,麻辣烫都很受欢迎,特别是四川、重庆以及陕西等地,因为这些地方的人们对于辣椒的烹饪和食用有着独特的喜好。麻辣烫也在其他地方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接受,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的一种选择。
麻辣烫是一道中国特色的小吃,它的发源地是四川和重庆地区,但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流行,并且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。无论你身在何处,只要你有喜欢辣食的口味,你应该可以找到并品尝到正宗的麻辣烫。
麻辣烫起源于长江之滨,最初的时候,是船工和纤夫创造了麻辣烫的吃法。 从四川宜宾到三峡内的巫山,这一带由于水流湍急,纤夫自然是少不了的风景,他们在拉纤之余,在江边拾上几块石头,支起瓦罐,舀几瓢江水,撸上把干柴生火,在罐里加入蔬菜,没有蔬菜就就地取材,拔些野菜,放入海椒、花椒等调料,涮烫食之,吃后滋味美不可言,既可果腹,又可驱寒、祛湿;制作方便的煮食习俗便在江边沿袭。这就是麻辣烫的起源。 后来,码头上的小贩见这种涮烫方式有利可图,便将菜品和炉具加以改造,置于挑担两头,边走边吆喝,江边桥头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享用起来。麻辣烫渐渐从江边上了岸。 重庆城内的饭馆把这种饮食方式店堂化,麻辣烫就开始发展起来,到了当代,麻辣烫更是因为方便,自助,快捷的优点迅速名扬大河南北,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饮食。 有人说火锅是个美艳时髦的重庆都市女郎,那我说麻辣烫则是个清秀飘逸的四川乡下姑娘,而且照样泼辣水灵。当重庆人津津乐道于其魅力十足的火锅时,四川人也以自己风味独特的麻辣烫而自豪;当“小天鹅”火锅以其遍布全国的连锁店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时,四川麻辣烫也以其无孔不入的攻势占据了全国市场。
四川麻辣烫以乐山一带为代表,乐山麻辣烫的佼佼者则集中在五通桥区。说起五通桥这个弹丸之地,确是四川鼎鼎有名的“食府”之一,西坝豆腐、麻辣烫和豆腐脑都产于此;而该区的牛华镇,更是有着最佳麻辣烫和豆腐脑之称的“双料食府天堂”。
牛华麻辣烫既能饱肚子更能解馋,可做法并不复杂:其汤汁以鸡汤加入桂皮、陈皮、干辣椒段、胡椒、八角、三奈、汉源花椒、豆腐乳汁、醪糟汁等熬制而成,用砂锅置于文火上,放在环形的桌内,使锅沿略高于桌面。说清麻辣烫的主料可真五花八门,从天上飞的、地上跑的、水里游的到枝头挂的、土里生的,应有尽有:鸽肉、鸡翅、脚皮、鸡脯、鸡腿、鸭舌、鸭掌、鹌鹑蛋、牛肉、牛肚、羊肉、对虾、龙虾、鲫鱼、泥鳅、鳝鱼、土豆、红薯、侧耳根、黄瓜、苦瓜、扁豆、蘑菇、香菇、金针菇、面筋、豆皮、粉片、粉丝、海带、木耳、豆芽、豆腐干、油豆腐、苦笋、高笋、莴苣叶(欲称凤尾)、莲藕……除粉片、粉丝和猪血旺是置于竹漏勺中煮熟,豆芽和侧耳根是用细线捆在竹签上外,其余主料或切成片、或剁成块、或撕成丝,穿在细细的竹签上,分门别类地放在小方篓里。顾客可以根据口味自由挑选。不同于成都麻辣烫那样用精盐、辣椒末、花椒末、味精、葱花配成的干碟,也不是一般的红油辣椒碟,牛华麻辣烫的作料碟又堪称一绝:麻辣烫中堪称极品的是鸭舌,牛华人俗称“飞机”,其鲜嫩爽口程度不知比牛肚、鸭掌和泥鳅强上多少倍!
牛华麻辣烫一般分红白签:每只一毛的白签是素菜和较为便宜的荤菜,五毛一只的红签大多是荤菜。花不到100元,连带酒水,就能让五六个人体面地吃个畅快。冬天围着火炉吃的浑身暖烘烘,夏天就着冰啤酒清热败火。麻辣烫小店遍布城乡大街小巷,老少咸宜。
牛华麻辣烫不仅在四川小吃中奠定了其“蜀酋”地位,而且还走出四川,为全国人民带去了惬意的享受。
2》麻辣烫的制作方法
配料:(根据自己的爱好,原料的种类、多少可增可减)
荤菜:兔腰50克、毛肚50克、鳝鱼50克、猪环喉50克、午餐肉50克、鸭肠30克
素菜:藕片80克、莴笋80克、冬瓜50克、香菌50克、豆腐干50克、白菜80克、花菜50克、青菜头80克
虽然麻辣烫的确起源于四川,但90%的四川人不肯承认四川有麻辣烫,就连川渝地区老牌笑星李伯清,也曾公开表示“四川只有串串,没有麻辣烫”:但其实串串儿就是麻辣烫,是从乐山传入成都后,因为资本家嫌弃“麻辣烫”在啥菜都麻、辣、烫的重庆一点也没特色,才改了个叫“串串香”的艺名好方便圈钱有辨识度。到底有啥不一样?
因为让麻辣烫真正火起来的地方是成都,所以在四川人心中成都串串香就是麻辣烫,只有倔强的乐山人还坚决不改口,并记仇成都人害的大家,忘记了乐山才是麻辣烫它爹。
正史上,乐山麻辣烫,最初就是一口在路边流动的共享火锅,陌生人们谁都能烫几签自己爱吃的菜,一齐在翻滚红汤中精神高潮:在月均工资100的80年,荤菜3元素菜1元的火锅店还是贵族食物,只有一签几分钱的实惠麻辣烫摊,才是年轻人对火锅饥渴难耐时,首选的泄欲圣地。与此无数东北人却正因为下岗潮,集体涌向餐饮市场,只有整出些有噱头的“异域美食”,才能杀出条致富血路,刚在四川爆红又不为外省所流行的麻辣烫,成了他们的不二选择——但正宗的四川麻辣烫,是只有本地胃才能消受的至极の美味,老东北能分分钟被辣到,眼角和菊部一起喷水,肠炎凶起来能要命。为了活下去,东北人过滤了红汤,推出了本土化的纯净版麻辣烫:除了菜还是涮熟的之外,靠骨汤提鲜和麻酱打底的东北麻辣烫,已然自成一派菜系。
麻辣烫的发源地是乐山市五通桥区牛华镇,追溯第一家的话,是一个老人,刚开始以挑扁担的方式经营,从那时到现在有大概20年的光景,在这牛华一个人口只有几千人的很小镇子上,做麻辣烫的有20多家,所以竞争十分激烈,这就要求他们在长期的竞争氛围下去改良和创新,口味吗,呵呵,当然是全国最好的,因为全国做麻辣烫的都是从这走出去的或是他们的徒子徒孙。说起成都小吃,可能马上想到就是麻辣烫了。麻辣烫是食物的平民化归宿。青菜鱼肉,被细细地穿在了签子上,一股脑儿地往高温里推,真正是赴汤蹈火。没有什么讲究的烹调过程,它们就这样被粗糙的人类搅和在一起,互相沾染了彼此的味道,再也不能分开。1、麻辣烫的起源 麻辣烫起源于长江之滨,最初的时候,是船工和纤夫创造了麻辣烫的吃法。从四川宜宾到三峡内的巫山,这一带由于水流湍急,纤夫自然是少不了的风景,他们在拉纤之余,在江边拾上几块石头,支起瓦罐,舀几瓢江水,撸上把干柴生火,在罐里加入蔬菜,没有蔬菜就就地取材,拔些野菜,放入海椒、花椒等调料,涮烫食之,吃后滋味美不可言,既可果腹,又可驱寒、袪湿;制作方便的煮食习俗便在江边沿袭。这就是麻辣烫的起源。后来,码头上的小贩见这种涮烫方式有利可图,便将菜品和炉具加以改造,置于挑担两头,边走边吆喝,江边桥头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享用起来。麻辣烫渐渐从江边上了岸。重庆城内的饭馆把这种饮食方式店堂化,麻辣烫就开始发展起来,到了当代,麻辣烫更是因为方便,自助,快捷的优点迅速名扬大河南北,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饮食。成都将麻辣烫发扬光大,有一种说法也说是成都人发明了麻辣烫,不管怎样,都是四川的麻辣味嘛。麻辣烫可说是火锅的“简装版”,菜都穿在竹签上,吃的时候,将一大把竹签穿起的一大把肉和菜放进翻滚的红汤中,几分钟后捞起,正宗的吃法可不是一串一串的吃,而是一抓一大把,用筷子轻轻一捋,菜就纷纷掉落香油碟中,然后---开吃!虽然看起来没有火锅气派,很多店也很简陋,但是味道可是不摆啦!2、麻辣烫配方 郫县豆瓣 郫县豆瓣是用蚕豆.辣椒.盐酿制而成.是成都郫县的地方特产.其色泽红亮滋润.辣味浓厚郫县豆瓣是红汤火锅中最重要得调味料,用在汤卤中能增加鲜味和香味.使汤汁具有温醇辣味和浓稠红亮. 豆豉 豆豉,是用大豆.食盐.香料酿制而成,其气味醇香.色泽黄黑.油润光滑.粑软散籽.味鲜回甜.以重庆永川豆豉味上乘.豆豉用在汤卤中能增加咸鲜醇香的味道. 干辣椒 干辣椒性辛温,能祛寒健胃,其色泽鲜红,辣味较重.干辣椒品种很多,有大金条.二金条,五叶椒,朝天椒,七星椒,大红袍和小米椒等。 火锅汤卤锅底中加入干辣椒,能去腥解腻压抑异味,增加香辣味和色泽。 花椒 花椒,味辛性温麻味浓烈,能温中散寒,具除湿止痛的作用,花椒品种以陕西椒四川茂汶椒.清溪椒为上乘。花椒是火锅的重要调味料。用于汤卤中可压腥除异,增鲜香。 老姜 老姜性辛湿.含有挥发油姜辣素.具有特殊的辛辣香味.老姜用于红汤,清汤汤卤中,能有效的去腥压臊.可提香调味. 大蒜 大蒜喂辛辣气芳香.含有挥发油,二流化合物。大蒜主要用于调味增香,压腥味去异味。 醪糟 醪糟是用糯米酿制而成,米粒柔软不烂,酒汁香醇.甘甜可口,稠而不混,酽而不粘。调制火锅汤卤底料加入醪糟.能增鲜压腥去异味使汤卤产生回甜味。 食盐 食盐学名氯化钠,使一种结晶小颗粒.带咸味,能解毒凉血,润燥止氧.食盐在火锅中起定味调味提鲜解腻去腥作用. 冰糖 冰糖使复制品蔗糖,为结晶体味甘性平.益气润燥,清热。在熬制火锅汤卤时,加入冰糖克使汤汁醇厚回甜,具有缓解辣味刺激的作用。 料酒 料酒是糯米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,具有柔和的酒味和特殊香气。料酒在火锅汤卤中主要作用是增香.提色,去腥,除异味, 味精 味精是从大豆.小麦.海带及其它含蛋白质物质中提取,味道鲜美,在火锅中提鲜助香.增味作用。 鸡精 鸡精是近几年使用较广的强力助鲜品,用鸡肉鸡蛋及麸酸钠精制而成,鸡精的鲜味来自动植物蛋白质分解出的氨基酸。鸡精的作用是增鲜提味。 胡椒 胡椒.味辛性温带浓烈的芳香气味,具温中散寒,健胃顺气的功效。在清汤火锅中用于去腥压臊.增香提味。
「麻辣烫」这个词来自于四川,「连锁快餐麻辣烫」则属于东北。
现在两者已经完全分野,「乐山麻辣烫」和我们在平时吃的「快餐麻辣烫」完全不是一个东西了。
①「麻辣烫」最初的样子
先说麻辣烫的词源,麻辣烫三字来自于正宗四川火锅的6个讲究。
麻。辣。烫。脆。鲜。香。
麻辣烫是一个正宗的四川产品,也是火锅的衍生产品。目前普遍来说,「麻辣烫」被认为来起源于四川乐山牛华镇。乐山距离成都200公里,城内有名吃跷脚牛肉、乐山烧烤、西坝豆腐、钵钵鸡、甜皮鸭等亲民美食,一直也是美食重镇。
而火锅一直本来就是四川省的名吃。改革开放以后,四川省内的低价的火锅代表是三拖一,意思就是荤菜3块素菜1块。
火锅本来就是亲民的食物。
80年代民营经济开花,乐山也诞生了麻辣烫这一产品。舌尖3里的「乐山牛华八婆麻辣烫」的老板是在1988年开业的,而且他也是看别人开才学着开。最早的街边麻辣烫非常简陋,其实就是个摊子。要找钱,先摆摊。
麻辣烫最初的样子,就是上图。把火锅的食材用签子穿起来,吃多少拿多少。老板直接帮你煮好拿出来。当时吃麻辣烫的歌谣是这样的:「八十年代街边站,电杆脚下烫串串,一口砂锅几样菜,一盘干碟大家蘸。」
②麻辣烫,从乐山到成都
因为吃起来非常的灵活,消费又不高,串起来的麻辣烫确实好吃。乐山离开成都不远,也有很多乐山人直接去成都做麻辣烫,于是麻辣烫一火火到了成都。(我问了很多乐山人也问了不少成都人,大部分答是先开乐山后来成都,欢迎指正)
手提串串大概是这个样,也是摊头的。
但是在成都,麻辣烫是个新词汇,「麻、辣、烫」三个字是形容火锅的,太缺乏识别。于是到了成都,麻辣烫就改名叫了「串串」, 串串这个名字非常具有成都风味,因为成都人讲话和爱讲叠字,这个词的发音是「喘窜儿」。
不过那时候的串串,叫做「手提串串」,手提的意思还是老板要提着锅子出门,其实也是摆摊,模式和乐山一样。
这个业态确实非常生命力,大家也不满足在街头吃串串了,开始有部分老板开了串串店。串串不再手提,这种串串店,老板起名为「串串香」。1995年,武侯区的玉林路上开了第一家玉林串串香,到了96年袁记串串香也开了它的一家店。
开到了店里,成都串串基本是这样的。
到了2000年以后,麻辣烫三字已经传遍全国,唯独在成都市里没看到过麻辣烫三字。所以成都散打笑星李伯清也曾经表示过「成都没的啥子麻辣烫」。
那时候成都街头大多只能看到玉林和袁记两家串串香,红锅锅底不要钱,吃完串串按签数钱,长签几毛短签几毛。吃一顿经济实惠。
乐山麻辣烫
但是「乐山麻辣烫」也在自行生长,从街头也开到了店里。这张是典型的乐山麻辣烫。说实话,和成都串串香没有什么太大差别。都是火锅味,都使用「清油」为主,干碟子油碟子也没什么区别。
实际能感知到的差异就是成都用的是“火锅锅子”,而乐山用的是一个“火锅坛子”。乐山坛子的设计其实更合理一点,比较好烫,签签头不会浸在汤里。
③走出四川的麻辣烫
麻辣烫之名,我觉得和1998年上映的电影《爱情麻辣烫》分不开(里面有学生时代的高圆圆)。当时的电影场景里,麻辣烫还是以三拖一的小火锅为代表。但是麻辣烫三个字,已经跟着电影作为一个名号出去了,四川麻辣烫也开遍了大江南北。
回到最开始。麻辣烫这个词来自于四川乐山,而连锁快餐麻辣烫属于东北。两者已经完全分野,乐山麻辣烫和我们在沿海城市吃的快餐麻辣烫完全不是一个东西了。乐山麻辣烫是正餐,现在一般是多个人吃;东北快餐麻辣烫是一种快餐,一个人吃为主。
不过四川自己也诞生了属于自己的火锅类快餐,也就是冒菜。
麻辣烫起源于四川长江之滨,最初的时候,是船工和纤夫创造了麻辣烫的吃法。从四川宜宾到三峡内的巫山,这一带由于水流湍急,纤夫自然是少不了的风景,他们在拉纤之余,在江边拾上几块石头,支起瓦罐,舀几瓢江水,撸上把干柴生火,在罐里加入蔬菜,没有蔬菜就就地取材,拔些野菜,放入海椒、花椒等调料,涮烫食之,吃后滋味美不可言,既可果腹,又可驱寒、袪湿;制作方便的煮食习俗便在江边沿袭。后来,码头上的小贩见这种涮烫方式有利可图,便将菜品和炉具加以改造,置于挑担两头,边走边吆喝,江边桥头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享用起来。麻辣烫渐渐从江边走到了岸上。 这就是麻辣烫的起源。
麻辣烫可谓是四川火锅的前身,也可说是火锅的简装版,只是肉和菜都穿在竹签上,吃的时候,将一大把竹签穿起的肉和菜放进翻滚的红汤中,正宗的吃法可不是一串一串的吃,而是一抓一大把,用筷子轻轻一捋,菜就纷纷掉落香油碟中,然后开怀大吃!吃火锅所使用的食材在麻辣烫中亦全有,但麻辣烫则给食者提供了快捷方便的美食。就是这么一个我们请客吃饭可能谁都不会想到它,但却时常在街头巷尾无意中撞见的小小的麻辣烫,一如既往、扎扎实实地火了近20年。没有豪华的装修、没有名贵的菜品、没有笑得跟花一样的餐厅领班、甚至连一块像样的招牌都没有,几张桌子,两个灶台,满地的竹签,就这样天天围着一圈子人,吃得有滋有味,忘乎所以。那感觉就是一个字:“爽”! 重庆火锅的出现要稍微晚一些,大约在清代的道光年间(1821-1851)才有重庆火锅的出现。经过多方考证,重庆火锅真正的发源地是长江之滨--酒城泸州的小米滩(现高坝二五厂)。当时,长江边上的船工们跑船常宿于小米滩(小米滩在当时是四川境内长江边上的一个很适中的码头)。停船即生火做饭驱寒,炊具仅一瓦罐,罐中盛水(汤),加以各种蔬菜,再添加辣椒、花椒祛湿(因为有
\"菜当三分粮,辣椒当衣裳\"之说)。船工们吃后,美不可言(在他们心中),就这样一传十,十传百,在长江边各码头传开了。
而当时的重庆却是水路交通要道,比起泸州就大多了。这种食俗沿袭而下,传至重庆后,就又有一番变革了。当时一些苦力(\"棒棒\")见到这种吃法后,就跑到杀牛场捡一些被人丢掉的牛内脏到长江里洗净,切成小块,和船工们一起吃。大家都觉得非常美味,又能填饱肚子,又能驱寒。再后来就有人干脆用一挑(两个)箩筐,一头放些牛杂(以毛肚为主)、小菜,一头放一泥炉子,用一口分了格的\"大洋铁盆\"放在炉子上,盆内沸腾翻滚着一种又麻又辣又咸又香的卤汁,每天就在河边、桥头或走街串巷的叫卖。于是这些船工、苦力(棒棒)们也不再自己生火煮了,各人认定一格,即烫即吃,直至吃饱,还花费不了多少钱,既经济,又方便,又能增加热量。除了那些苦力外,来围着挑担子的吃的人也越来越多。直到民国二十三年,才有人把它搬进了小饭店,把这些担头移到桌上,泥炉依然,只是将分了格的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,卤汁、蘸汁由食客自行配合,以求干净而适合众人的口味,慢慢地这种小饭店越开越多,在重庆对岸江北的一条小街上几乎全都是这种饭店,并且吃的人相当多,这就是“重庆毛肚火锅”的起源。后来人们为了记住这种吃法是从小米滩传过来的,就干脆把这条街称作\"小米街\"。
乃至后来,到抗日战争时期,重庆火锅日益兴盛,官场要员、金融巨头、商人、记者等以吃火锅为荣,有人还把这种火锅店高尚化。许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跑到台湾的国民党老兵,至今仍念念不忘重庆火锅的美味,有的还在台湾开起了火锅店(但由于原材料的问题,老是赶不上重庆本地的味道)。所以现在许多书上都说重庆火锅发源于重庆江北,但事实却是源于泸州,在重庆发展开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