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前副总统切尼去世
导读:傍晚在编辑部改稿时,电脑弹出CNN的快讯提醒——84岁的迪克·切尼走了。这个名字让我放下手里的咖啡杯,想起20年前蹲在电视台机房剪伊拉克战争新闻的日子。 作为小布什政府的副总统(2001-
傍晚在编辑部改稿时,电脑弹出CNN的快讯提醒——84岁的迪克·切尼走了。这个名字让我放下手里的咖啡杯,想起20年前蹲在电视台机房剪伊拉克战争新闻的日子。
作为小布什政府的副总统(2001-2009年在任),切尼的“标签”从来都是“强硬”:共和党铁杆、哈里伯顿前CEO、伊拉克战争的“关键推动者”。哪怕退休后,他依然坚持“2003年的战争是正确选择”,哪怕全世界都知道,那场仗的“借口”——伊拉克的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”,到最后也没找到。
我翻出当年的采访笔记,2003年3月20日战争爆发那天,切尼在白宫玫瑰园发表讲话,语气像重庆火锅里的辣椒一样冲:“我们必须采取行动,保护美国人民。”后来的8年里,超过4000名美军士兵阵亡,伊拉克平民伤亡数至今没个准确数字——而切尼直到2021年还说,“我不后悔”。
刚才刷微博评论,看到不同人的反应: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70后说“想起当年守着《新闻联播》看伊拉克战况的晚上”;00后的网友在问“为什么要打那场仗?”;还有人感叹“又一个‘冷战后时代’的符号没了”。其实不用问,答案都在历史里——权力的博弈、利益的纠缠,从来都比“对错”复杂。
作为曾经的记者,我倒觉得切尼的去世像个“提示牌”:它让我们想起,那些被新闻镜头放大的“强硬”,背后是多少普通人的眼泪。2018年我去伊拉克采访,遇到一个失去左腿的少年,他说“我不认识切尼,但我记得2003年的声”。那句话,比任何新闻稿都更戳心。
今晚下班时,编辑室的灯还亮着,实习生在查切尼的生平资料,问我“要不要写点‘盖棺定论’的话?”我想了想,说“不用”——历史从来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开而停止讨论,就像伊拉克的风,还在吹过曾经的废墟。
风里飘着楼下小面馆的香气,我摸出手机关了推送。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说,切尼只是个“新闻里的人”,但他的故事,会永远留在那些关于“战争与选择”的讨论里——直到下一个“见证者”出现,直到我们学会,用更谨慎的态度面对“权力的决定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