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歌陈龙现身青海

编辑:南翔 浏览: 68

导读:这趟“不似明星综艺”的旅程,藏着昂赛乡最真实的生活逻辑。东尕云塔捏起一把牛粪解释:“我们的牦牛吃的是山上的虫草、贝母,拉出来的牛粪都是‘草做的’,晒干了能烧火做饭,比煤还

这趟“不似明星综艺”的旅程,藏着昂赛乡最真实的生活逻辑。东尕云塔捏起一把牛粪解释:“我们的牦牛吃的是山上的虫草、贝母,拉出来的牛粪都是‘草做的’,晒干了能烧火做饭,比煤还暖。”胡歌听了,立刻撸起袖子把牛粪铺得整整齐齐,陈龙在旁边补了句:“原来‘循环利用’不是口号,是牧民祖祖辈辈的日子。”而刘涛挤牛奶时,仁青央忠反复提醒“要轻,要顺着牦牛的脾气”——直到半桶奶装满,她才懂:“原来取一点自然的馈赠,要先学会‘讨好’自然。”

但昂赛乡的故事,远不止“体验生活”这么简单。当三人背着相机走进“昂赛大猫谷”,脚下踩着三江源澜沧江源园区的冻土,风里忽然飘来吕植教授的声音:“这里是中国雪豹密度最高的地方,每走三步,可能就有雪豹在山岩后看着你。”话音刚落,陈龙突然停下脚步,指着远处的岩石:“你们看,那是不是雪豹的脚印?”吕植蹲下来摸了摸泥土:“是,这只雪豹应该刚走没多久——它知道这里的牧民不会伤害它,所以才敢这么坦然。”

文章插图

这份“坦然”,来自昂赛人刻在骨子里的“众生平等”。东尕云塔说:“我们的爷爷辈就说,雪豹是‘山的主人’,我们是‘借住的客人’。”而当地正在做的“保护实验”,更把这份理念变成了“能过日子的办法”——政府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一起,让牧民当“自然向导”,带游客看雪豹、体验牧区生活,既让外面的人懂了“保护”是什么,也让牧民不用再靠砍树或打猎为生。吕植说:“全球很多国家公园都在找‘保护与发展’的平衡,昂赛的模式,已经走在了前面。”

节目胡歌坐在草原上,望着远处的雪山说:“以前总觉得‘环保’是要做什么大事,今天才明白,就是牧民把牛粪晒成燃料,雪豹在山里自由跑,我们跟着学捡牛粪时,忽然懂了:‘共生’不是‘我让着你’,是‘我们一起,把日子过下去’。”

文章插图

其实“共生”从来不是什么遥远的词。它是胡歌手里铺平整的牛粪,是刘涛捧着的温热牛奶,是东尕云塔望着雪山的笑容,是雪豹在山岩后留下的脚印——当明星放下光环,当牧民说出祖训,当自然露出最本真的模样,我们终于在青海的草原上,看到了人和自然最舒服的相处方式:不抢、不闹,你给我一口奶,我还你一片安心。

就像东尕云塔送他们离开时说的:“下次来,我教你们做牛粪饼——等雪豹冬天出来找吃的,我们烧着牛粪火,喝着奶茶等它,多好。”而这份“等”,或许就是“共生”最动人的模样。

文章插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