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次神舟发射有哪些“之最”
导读:10月31号晚的直播镜头里,神箭裹着神舟二十一号“扎”进月亮的那一刻,我正举着手机给重庆老家的妈视频——她盯着屏幕里的银白尾焰喊:“这哪是发射?明明是给嫦娥送新衣服!” 咱
10月31号晚的直播镜头里,神箭裹着神舟二十一号“扎”进月亮的那一刻,我正举着手机给重庆老家的妈视频——她盯着屏幕里的银白尾焰喊:“这哪是发射?明明是给嫦娥送新衣服!”
咱中国航天的浪漫从来都不玩虚的,这次神舟二十一号带着四个“热乎事儿”,把“科技感”和“烟火气”揉成了中国人的骄傲。
最戳人的是那幕“神箭穿月”。直播里的画面我截了三次屏——月亮像块刚出锅的糯米饼,神箭从中间穿过去,尾焰把月边染成淡金,网友调侃“这是航天版‘穿针引线’”。可我知道,这“浪漫”背后是真功夫:发射时间算得比钟表还准,轨道精度卡到厘米级,才能让神箭刚好“撞”进月亮的镜头里。
最“鲜”的是32岁的航天员武飞。这小伙子不是“天生的航天员”——之前在航天院当工程师,天天抱着空间站的电路板画图纸,现在自己坐进舱里,相当于“从造房子的变成住房子的”。采访里他笑:“以前摸空间站零件时,总想着‘要是能上去看看就好了’,现在真上去了,才发现比图纸上还亮。”32岁的他,是中国最年轻的执行任务航天员,可他的“年轻”不是资本——是3年离心机训练转得脸发白、水下训练泡得手起皱的“熬”出来的。
最“快”的是3.5小时的“太空急刹”。以前神舟十二号对接要6.5小时,神舟八号更久,得2天。这次直接砍半,相当于从重庆坐高铁到北京的时间。不是“赶工”,是技术“进化”:自主交会对接的算法更精了,传感器能“看”清太空里的风,就算轨道有点歪,也能“掰”回来。这速度不是为了“抢头条”——是给空间站装了“应急按钮”,万一有事儿,能最快送物资、接人,安全感直接拉满。
最“萌”的是那4只“太空小鼠”。别以为它们是“打酱油的”——300只候选里筛出来,要过体能关(跑轮10分钟不歇)、抗晕关(转圈圈不吐)、迷宫关(10秒找到出口),比我家孩子考奥数还难。它们要在轨住5到7天,帮人类研究太空微重力对身体的影响——说白了,就是“替人类先趟路”。网友给它们起外号“鼠星人”,我倒觉得:这才是“万物并肩”的浪漫,连小鼠都在为太空梦“打工”。
昨天翻评论区,有人说“中国航天怎么总在‘搞事情’?”其实哪里是“搞事情”?是一群人把“不可能”变成“习惯”:从“造卫星”到“住太空”,从“一个航天员”到“一群年轻人”,从“2天对接”到“3.5小时”,每一步都是“啃硬骨头啃出来的”。
就像武飞进舱前说的:“以前我守护空间站,现在空间站守护我。”咱中国航天的“最”,从来不是数字游戏——是“把梦做进太空”的热乎气儿,是“一代人接一代人跑”的传承。
今晚我把穿月的照片设成了桌面,下次给儿子讲航天故事,不用翻绘本了——指着屏幕说:“看,这是咱们中国人的月亮,咱自己飞上去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