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有多少“老痰酸菜”流入了市场
导读:昨天刷到那段酸菜池的视频时,我正在家里煮小面,刚夹起一撮酸菜要往碗里放,盯着屏幕突然就停住了——视频里的男子穿深色工装,举着钢叉铲酸菜,嘴里叼着烟,每隔几秒就往池子里吐一
昨天刷到那段酸菜池的视频时,我正在家里煮小面,刚夹起一撮酸菜要往碗里放,盯着屏幕突然就停住了——视频里的男子穿深色工装,举着钢叉铲酸菜,嘴里叼着烟,每隔几秒就往池子里吐一口痰,泛着黄的酸菜堆在脚边,看得人胃里直反酸。这条视频很快在微博炸了,评论区里全是“恶心到吃不下饭”“再也不敢买酸菜了”的留言,好多网友直接@兴城市市场监管局,追问“这酸菜到底流去哪了?”
好在10月27日的通报给了颗“暂时的定心丸”:涉事批次酸菜已全部扣押,没流入市场,要按规程销毁,企业正在接受调查。可网友的疑问没停:“没流入这次是运气,那之前的呢?”“2022年3·15曝光过同样的事儿,怎么又重演了?”
这话戳中了不少人的记忆——三年前“3·15”晚会把湖南岳阳酸菜企业的“脏操作”扒得明明白白:工人光脚踩酸菜、烟蒂直接扔池里、用工业盐腌菜,当时多少人把家里的酸菜坛都收进了柜子,超市里的酸菜货架空了整整一周。后来出了《老坛酸菜生产质量安全控制与管理技术规范》,说发酵要放洁净陶坛、运输不能混装有毒物,我以为“酸菜自由”要回来了,结果呢?这次的视频里,烟照抽、痰照吐,标准成了“贴在墙上的纸”。
上周我去重庆农村采访,路过一家小酸菜厂,坛子里的酸菜都长了白毛,老板挠着头笑:“老工艺就晒晒太阳就好了。”我问他知道那个团体标准不?他摆手:“那是给大厂子定的,咱小本生意,讲究不起。”你看,问题就出在这——标准没“落地”,企业觉得“没人查”,就敢把“脏操作”当“老传统”。
有人说监管难,我承认。酸菜企业大多散在农村旮旯里,设备旧、规模小,要盯着每个车间确实不容易,但“难”不是“摆烂”的理由啊!网友的视频是“撞大运”,这次刚好拍到了,下次呢?总不能靠“随机曝光”保安全吧?我以前跑食品线时,见过最有效的招儿——飞行检查,突然杀到企业,不让提前准备,一查一个准;还有装监控,远程盯着酸菜池,谁抽烟吐痰一逮一个准;再比如举报奖励,给敢说真话的工人发钱,比监管员蹲点还管用。
其实咱老百姓要的不多,就是吃口“干净”的酸菜。不管是东北的酸白菜,还是四川的泡青菜,不管是老坛还是新坛,只要每道工序都在“阳光下”,每口酸菜都“透亮”,就行。这次的“老痰酸菜”事件,是记敲在监管心上的警钟——别等“网友曝光”才动,得把监管“常态化”,把标准“钉”进企业的脑子里。只有让企业觉得“随时有人查”,让违规的代价大到“不敢犯”,咱才能放心地往面里加勺酸菜,不用再想起那段让人反酸的视频。
说到底,安全的酸菜,从来不是“网友拍出来的”,是“监管盯出来的”,是“企业守出来的”。希望这记警钟,能让“老痰酸菜”永远消失——毕竟,吃酸菜的快乐,不该被“脏操作”毁了。